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摩梭人屬於哪個民族-摩梭人的身份證是哪個民族
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文化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摩梭走婚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摩梭走婚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像一麵美好的鏡子,映照著一顆顆的女兒心。

摩梭人屬於哪個民族-摩梭人的身份證是哪個民族

瀘沽湖是四川省鹽源縣與雲南省寧蒗縣界湖,為川滇共轄,屬長江上遊幹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理塘河水係,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、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。周邊主要居住著摩梭人、彝族和普米族等,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奇特的民族風情,使這裏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。

因為摩梭人的存在,在21世紀的今天,仍保留著母權製家庭形式,被人們稱之為“神秘的女兒國”,這是引起中外學者和遊人最感神秘最感興趣的摩梭文化現象之一。然而,這和我國曆史上的那些個女兒國,以及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古國是否有關呢?我們試圖找到摩梭文化現象的曆史源頭。

1. 走婚儀式不可或缺的部分:謝狗儀式

摩梭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、木裏等縣,人口約四萬餘人。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,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。提到他們,人們首先大約都會想到“走婚”,而這主要流行於永寧摩梭人間,也就是說,不是所有的摩梭人在今天都“走婚”的。

“走婚”的摩梭人女和男均不結婚,除非是家族需要女繼後或男勞動力才會娶妻或招婿。青年女男日間多為集體活動,透過歌唱、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,具有感情基礎後,二人均同意,可以進行“走婚”。

“走婚”時,男方隻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(摩梭人稱為“摩入”)女方“花樓”(即女方房間),與女方同床後,天亮之前離開(“梭出”)。這種走婚隻依賴感情,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。“走婚”後,二人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,男方不需負擔,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。

在摩梭人的心中,“走婚”是莊重的、神聖的。不管是男孩或女孩,在13歲以後,大人們都要為他們舉行“成人禮”,男孩為穿褲禮,女孩為穿裙禮。穿褲禮儀式由舅父主持,少年男子手握長矛從正房的屋頂穿越而過,矛相傳是摩梭人遠古使用的武器之一,長矛頭上懸掛一麵布旗和一把是舅舅授予甥男的長刀,作為終身攜帶的武器。少男換上成年服裝後,念禱詞,然後少男向客人叩頭,並用牛角杯向客人敬酒。穿裙禮儀式由母親主持,少女踩在豬膘和糧食口袋上,由母親為少女穿上成年服飾。成年後的女要留起發辮。並可佩戴不同的飾物如耳環、戒指、手鐲等,亦可擁有自己的花樓。

奇特的是,無論穿褲禮或穿裙禮,都有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,即謝狗儀式。穿褲禮上,少男必拿些食物,如臘肉,到室外叫狗,給狗吃,作為人成年時對狗的感謝;穿裙禮後,少女要呼喚狗進屋,由她給狗喂一團飯和一塊豬膘肉,表達對狗的感謝。

為什麽要謝狗?這是因為摩梭人是納西人的一樣,他們認為狗是從天神處給人帶來五穀種子,甚至有傳說說是一條黃狗救了摩梭人的始祖(類似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女媧)——一位漂亮美麗的姑娘,這才有了摩梭人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。因此,狗在摩梭人的心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,而摩梭人和狗之間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,他們和北方草原上的一些遊牧民族一樣,是不吃狗肉的。

2. 納西人是“西人”,摩梭人也是“西人”

要追尋曆史上的“女兒國”,最早的當然要算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古國,那是一個母係社會的古老部族。今天的曆史學家給這個神話傳說中的古國這樣一個大致的地理範圍:青海與新疆大部,甘肅全部。而這個神話傳說中的古國,應該是由羌人部落組成的,西王母即是羌人部落的首領。

但是,也應該看到羌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,並非是一個單一的民族,而是由許許多多的民族組成,甚至,《隋書》記載,人們隋朝還將居住在西北一些山大溝深的未識別民族統稱為羌。和被統稱為羌一樣,在漢代之前的史籍裏,人們把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戎、西戎。戎的發音在西北一些地方與人是一樣的,所以,這些人也可以被稱為西人。

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稱摩梭人犛牛羌或犛牛夷。古代摩梭為遊牧民族,被稱為放犛牛的人。相傳,戰國時期,羌人部首領中有個叫邛的,為避秦國威脅,率領族人南遷,遷到甘肅,川西北、川西南一帶,後又遷移至越嶲——今四川西昌東南等地區,古代犛牛夷或越嶲羌,到了後漢時期,稱之為“麽些”。“麽些”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,其中有的早已遷徙雅礱江一帶。後來摩梭人南遷至定笮,即今四川鹽源、永寧、瀘沽湖一帶。而“摩梭”、“麽些”都是音譯的結果。

摩梭一名,最早見於《後漢書》第二十三卷《郡國五》在校注定笮(今四川鹽源)條裏記載:“縣在郡西,賓剛繳白摩沙夷有鹽坑”。此後,唐稱麽些或磨西,宋稱麽些或摩西,元稱摩沙或麽些,明稱磨西或麽西,清稱摩娑或摩挲。在這裏,不難發現最初的“西”已在曆史的長河裏被“轉記”成了“些”或“挲”,而通過這個字、通過納西人,人們又可找到其進一步的含義。

現代學者研究發現,納西族有多種自稱: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、古城區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、永勝縣、四川省木裏藏族自治縣俄亞、鹽源縣達住等地的納西人自稱“納西”,居住在雲南省寧蒗縣永寧、翠依、四川省鹽源縣、木裏縣的雅礱江流域和瀘沽湖畔的納西人自稱為“納”或“納日”(或音譯為“納汝”)……而“納”一詞有“大”、“宏偉”、“浩大”、“黑”、“黑森森”、“黑壓壓”等意思,“西”、“日”等皆意為“人”。

我們分析認為,“納”既然有“黑”的意思,而在我國古代的文化中西北方也常被以黑色命名,也可能有著一種祖先來源的方位記憶。同時,摩梭的人“些”或“挲”或有著納西族的“西”、“日”的意思,即皆意為“人”。這就是說,他們大約都是來自西北方的人,西人。

《後漢書》 西羌傳載:古羌人“子孫分別,各自為種,任隨所之,或為耗牛種,越籬羌是也”。又說:“耗牛羌在蜀漢,其種別名號皆不可紀知也”。納西族的族源,學者界認為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河(黃河)湟(湟河)地帶的古羌人,向南遷徙至岷江上遊,又向西南方向遷徙至雅礱江流域,再西遷至金沙江上遊東西地帶(方國瑜 和誌武《納西族的淵源、遷徙和分布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,1979-01-31)。

這就是說納西人是“西人”,摩梭人也是“西人”,他們都是在不斷遷移中,與當地土著不斷融合而形成的。摩梭人雖然目前還是一個未識別民族,但他們一樣來源於古羌人應該是無疑的。這也讓這兩個民族之間的曆史距離更近了一步,同時促使我們將他們與西戎聯係在了一起。

3. 祖先留下的長歌:《白狼王歌》

白狼國是東漢時期位於四川巴塘境內一個小國,由古代納西先民建立,其屬地包括今雅礱江以西的白玉縣(含今日的山岩地界)等地區,與雅礱江東邊的犛牛國相鄰。另據《雅江縣誌》記載,東漢時,境內雅礱江以東地區為犛牛國地,雅礱江以西為白狼國地。這個犛牛國即是司馬遷《史記》和班固《漢書》中所說的“犛牛羌”或“犛牛夷”,也是摩梭先民的故地。而納西先民與摩梭先民南遷是因為受到秦國的攻擊,他們應該是古羌民族之下的兩個有著相同經曆的部落。

據《後漢書ⷨ忥—夷列傳》,白狼國曾是一個興盛繁榮的國度,並和中原的大漢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,到東漢明帝時,“白狼等百餘國,戶百三十餘萬,口六百萬以上”。永平十七年(74年),川西南白狼夷向東漢王朝奉貢、獻詩三章,稱為《白狼王歌》,共44句176個字,其中有90多個字與現代納西語相同或相近,說明白狼夷可能是納西先民。

關於白狼族起源有一種說法:即源於古老的獫狁族(即犬戎)可能極大。白狼族以白狼(狗)為民族圖騰,獫狁族也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,並且是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,屬於西羌族,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。早在炎黃時期,獫狁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。在這裏,我們找到了納西人與摩梭人共同的民族圖騰——犬,這與他們至今保持的文化傳說和習俗是一致的。

這個犬怎麽變成了史書裏的狼,我們在以前的文字裏做過詳細介紹(見《狼圖騰中的狼其實是狗,是某些人炒作出的概念,曆史上沒有狼圖騰》),這裏不再贅述。犬戎還建立了一個犬封國,在今陝、甘一帶,立都於甘肅靜寧縣威戎(今靜寧威戎鎮),後為秦國所滅。這也造就了他們的南下北上,北上的去了蒙古高原,南下的則至川西北,也就有了川西北曆史上的犛牛國與白狼國。納西先民與摩梭先民可能存在著一些文化和經曆上的差別,但他們的祖先無疑都是戎或羌。

2012年7月,四川省考古學家甘孜州雅江縣郭崗頂遺址的元代寺院窖藏中,發現了大量公元9世紀的白狼族陶俑。這些陶俑栩栩如生,它們多是微笑的,有男形象也有女形象,都是杏仁般大眼睛,但他們的發飾卻大不相同:有的保持著原來白狼族的狀態,有的類似吐蕃人的發飾。這讓考古學家有了這樣的判斷:唐朝時期,白狼國被吐蕃國滅掉後,白狼族經曆了逐步融入藏民族、吐蕃化的過程。而與白狼國相鄰的犛牛國也基本在這一時期消失在了史籍裏。

然而,曆史往往很有趣,“國”消失了,不等於人不存在了。在白狼國和犛牛國的故地曾經出現一個東女國。《舊唐書》卷197《南蠻西南蠻傳》:“東女國,西羌之別種,以西海中複有女國,故稱東女焉。俗以女為王。東與茂州、黨項接,東南與雅州接,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。其境東西九日行,南北二十日行。在大小八十餘城,其王所居名康延川,中有弱水南流,用牛皮為船為渡。”

另據《隋書》等記載,東女國“俗輕男子,女貴者鹹有侍男”。以女為國王,女王的丈夫同樣為國王,但不掌權,隻負責對外戰爭。內臣皆為女,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,隻能在外麵服兵役。其王侍女數百人,五日一聽政。女王若,國中多斂金錢,動至數萬,更於王族求令女二人而立之。大者為王,其次為小王。若大王,即小王嗣立,或姑而婦繼,無有篡奪。

後來,吐蕃強大,統一了青藏高原,東女國成為吐蕃政權的一部分,但其舊部又接受唐朝賜予的絲帛,成為內地與吐蕃進行絲綢貿易的中間商。所以,《舊唐書》記載說東女國“部落代表刺史等官,然亦潛通吐蕃,故謂之‘兩麵羌’”。

不能說兩麵羌與白狼羌和犛牛羌是沒有關係的,據任乃強先生考證,東女國東與茂州(今四川茂汶一帶)交界,東南與雅州(今四川雅安一帶)交界,包括了今四川阿壩茂汶以西,甘孜州的巴塘、理塘(白狼夷故地)以北及整個昌都地區,範圍十分廣大。很顯然地,今日摩梭人的女文化習俗,就是從與他們同為羌的東女國傳承下來的。另外,在藏語中“木”(mo)在一般指女,摩梭人的“摩”與“木”也是諧音。這就是說,曆史上的女兒國,至今真正被保留下來的也就隻有摩梭人了。

“向他歸貢,我們向漢朝歸順, 結果圓滿,此決策英明圓滿……”白狼王唐菆,慕化歸義,就是唱著這歌給東漢進貢的,而其後的東女國也與唐朝保持了極其友好的關係。《白狼王歌》在這裏不僅是納西先民留下的長歌,也是摩梭先民以及當地其他民族先民共同的心聲。

4.女兒國的“遊移”與摩梭人的文化

在我國的曆史上,記載有女兒國的地方至少不下3處,除了前麵提到的東女國,還有《西遊記》中的女兒國,據說在甘肅的張掖,最初是月氏人的創造。另有一個女兒國,是嚈噠人(白匈奴)的創造,嚈噠人被一些學者看成是月氏人同類民族。據《隋書》、《唐書》等籍記載,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。夫無兄弟者,其妻戴一角帽。若有兄弟者,依其多少之數,更加帽角焉。

嚈噠人是以女為主宰的母係氏族體係,男處於從屬地位,是地地道道的女兒國。共妻一般分兩種情況:有血緣關係的幾個兄弟共娶一妻,一般由長子出麵迎娶,然後兄弟共妻;二是朋友共妻。其形式為依次同居,不是聯合同居。其中一人為正夫,其餘為副夫。

然而,這些文化習俗都隨著曆史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被淘汰了,與草原上的收繼婚一樣,都是母係氏族體係的產物。摩梭人的女兒國之所以能保留下來,不要原因在於川西北地區處於高山峽穀之中,生產條件差,土地、物產稀少,如果實行一夫一妻製,兒子娶妻結婚後要分家,重新建立一個小家庭,以當地的經濟能力根本無法承受,生產資料分配不過來。而且,曆史上這一地區和外界的交流幾乎被隔絕,不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。

在這段文字的結尾,我們想要強調的是,文化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,也不可能是曆史的機械傳承。在摩梭人被稱為“神秘的東方女兒國”的同時,也有許多優良的本質值得去注意與研究。比如,摩梭人於13歲就視為成年,成年後即有資格“走婚”,但一般在16歲後才開始走婚,不少摩梭女男更推遲至20歲後才首次“走婚”。

雖說,摩梭人以“走婚”的方式結合,但他們在內心深處奉行的原則依然是“一妻一夫”,“走婚”的男女分手後,才可以其他人重新進行“走婚”,沒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隨便與混亂。摩梭人認為,家庭全部成員都是同一母係血緣,都應親切和睦,尊老愛幼、禮讓為先,寬懷謙恭。他們道德意識顯著,都講文明禮貌,從小就溫柔熱情,舉止端莊規矩。女子豪爽而重義,男子多情而內向,社會團結、和睦。因此,這裏始終是一片和諧祥和的氣氛,沒有家庭的冷戰與暴力,更沒有可怕的情殺,被稱作“東方母係文化家園的最後一朵紅玫瑰”。

瀘沽湖是潔淨的,從歲月深處走來的摩梭人保留下來的是女兒國的美好,早就與曆史長河裏的那些個女兒國已經完全不同,不可同日而語了。(文|路生)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